新闻与通知

Life in RUC 走近人大留学生


在人大的校园中,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中国学生的眼中,留学生在人大几乎随处可见,但是他们的生活细节却极少有人了解。留学生的学业任务是不是繁重?他们的课余生活又有哪些活动?让我们随青人记者走近人大留学生,听他们讲述他们的多彩生活。

“我来人大”:结缘中国收获多

4月12日至13日,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本科留学生入学笔试在公共教学二楼举行。今年的留学生招生考试有来自26个国家的676名考生报名,实际参加考试的考生有667名。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在通过考试之后,即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成为人民大学的一员。

据留学生办公室资料数据,我校的留学生以韩国、东南亚和中亚的学生为主,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他们的国籍几乎遍布六个大洲。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向往漂洋过海来到了人民大学相关专业深造,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家庭原因,在来到我校之前就在中国生活过多年。

来自泰国的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兴川瑞就是由于父母早年间来到中国做生意才随父母一起来到了中国,此前他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中文。不过,虽然他来到中国后才开始学习中文,但他渐渐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选择文学院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希望学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我校本科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文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留学生除了英语课、马克思主义原理、军事理论课等课程与中国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其他都基本一致。除此之外,大一年级的留学生还需要学习汉语语法讲练、商务汉语等汉语基础课程。

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研究生优丽雅本科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她在本科阶段中文语言成绩不错,而且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十分感兴趣,因此选择来中国读研究生。

来到人大后,优丽雅觉得课程难度和学习压力都不算很大,而且作为留学生,她认为选择国际关系专业很合适。但她发现中国和俄罗斯的教学特点有很大不同。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她大多都是听老师讲课,而人大的老师会布置很多的课堂展示作业和发言,让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参与。

来自缅甸的新闻学院2013级本科生杨龙喜也有同感:“缅甸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很死板的,而人大的教学方式就特别好,老师会布置一些很有价值的作业,例如论文、课题研究,这些都很有挑战性,可以让我真正学到很多东西。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一些作业难度很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无从下手,但因为有收获,所以我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而且,他也很喜欢和中国的同学一起小组讨论完成作业。

对于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兴川瑞而言,他的语言水平可以听懂课程内容,但是老师授课进度太快有时候会对他学习造成困扰。另外,一些与中国社会关系密切的课程,他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尽管还是有一些留学生会觉得课程有些难度,但他们还是努力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在人大”:课余活动也精彩

我校的留学生宿舍主要集中在校区南部的留学生公寓和高丽会馆及周边的部分楼群。留学生宿舍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有的宿舍会配有洗手间,楼层配有洗衣房和厨房。

十平米左右的房间里,床头、书架和桌子上摆放着绿色植物。这是新闻学院2013级缅甸留学生杨龙喜的宿舍,他指着他养的小虾说;“前段时间虾爸妈被那条河鱼给吃了,河鱼被我关禁闭了。”图为杨龙喜同学宿舍一角。(图/青年人大记者 王晓瞳)

周末的时候,许多留学生会在厨房一起做饭开party。在采访中,记者正好碰上杨龙喜和他的同学一起在厨房做饭。这位来自缅甸的留学生厨艺很好,据杨龙喜所说,当时国际文化节的食物也是他“掌勺准备的”。

厨房里有一面很大的玻璃,靠墙边有铁质桌台,上面有两个洗菜池,桌面上已经摆好了准备一会儿下锅的食材。杨龙喜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次这样的活动,不过这个活动一般都是看‘大厨’的心情,并不是固定的。”

不久,“大厨”的作品就基本完成了。具有缅甸特色的菜品,浓郁的汤汁和咖哩酱,还有丰富的各种炒菜,再加上几杯饮料和一点背景音乐,他们的聚会晚餐就开始了。杨龙喜说:“我很享受这种和朋友们一起准备晚饭,然后一起吃饭的感觉,挺好的“

留学生宿舍配有厨房,来自缅甸的新闻学院2013级本科生杨龙喜正在和他的同学一起在厨房准备缅甸特色的食物。(图/青年人大记者王晓瞳)

除了聚餐,留学生们也有很多其他的休闲活动。来自乌克兰的文学院2011级本科生卢思朗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骑自行车,尤其是花样单车。花式单车给他带来了很多乐趣,“既是运动,又是娱乐”。在课余时间,和朋友一起在校园内玩车是他的爱好。他们班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本国的留学生之间的活动不多,所以经常和班里的同学或者以前认识的中国同学一起骑车逛北京。

在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留学生们还会自发的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例如到了万圣节,我校的欧洲留学生们就会自行制作南瓜灯来欢庆。而在一些国家的建国日或者民族节日,这些国家的同学们也会开展聚会,用各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国家和国家节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的刘雨霖老师说:“他们(留学生)自己会组织许多课外活动和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他们互相认识,也可以从学长学姐那里获得一些关于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对他们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同学们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除了平时留学生们自发组织的聚会,学校里还有一些大型的留学生活动。今年3月1日,学校组织在校的留学生前往慕田峪长城观光,在旅行过程中,同学们增进了友谊,也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对留学生融入中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在一些假期,学校还会组织留学生长途旅行,主要的地点都是中国的名胜古迹,例如在春假期间,学校就组织一部分同学前往洛阳,赏花看古城。这些活动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也获得了留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我爱人大”:建立友谊无国界

虽然留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在来到人民大学后,留学生们与中国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彼此熟悉,相处融洽,也逐渐结交了许多中国的朋友。        现就读于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张少白来自于马来西亚,现就读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他和中国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参与中国朋友的聚会。中秋节的时候,中国朋友还邀请他一起吃月饼。因为他住的留学生第一公寓配有厨房,所以他有时会煮饭请中国同学们过来一起吃。

在与同班同学相处时,张少白会规定自己“在每一个班上都一定要认识一个中国学生”,而且在进行课堂小组活动时,更喜欢与中国学生一组完成作业任务。他承认自己刚入学时与中国学生交流的确不多,“但我从认识班级的班长开始,主动同他们接触,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来自泰国的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留学生兴川瑞说,自己很喜欢文学,在人大学习的两年时光十分快乐。除了上课之外,他与中国同学的交流也很多。“我们会一起弹弹吉他,做做菜,”他说,“有的时候还和中国朋友一起打球或者打游戏。”       而俄罗斯的优丽雅则对人大赞不绝口:“人大的环境很美,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态度都特别友善。”当谈到在人大与中国学生的关系时,她说:“我感觉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比我们要大,也比我们努力很多,绝大多数的中国研究生会在研一就完成所有的学业,研二就开始实习,我们一起上课可以共同进步。”同时,她还非常期待能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毕业后,优丽雅打算定居中国,尽量留在北京。在她眼中,“北京是个很美好的城市”。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个年轻的韩国女孩子俏皮地向同伴比着“V”字手势。来自韩国的新闻学院2013级本科留学生宋知禹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逛北京胡同的时候拍下了这一瞬间。(图/受访者提供)


我校的IDEA国际发展交流协会也经常组织一些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互动参与的活动,其中就有比较著名的BUDDY语伴活动。该活动为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中文语伴,并组织相应的活动。除了日常语伴的交流之外,还会有万圣节舞会,假面舞会,各国学生秀厨艺或者手工技术的比赛。

此外,韩国留学生学生会也会积极与留学生办公室合作,组织一些运动类活动或清洁校园的公益活动,虽然活动规模不大,但是活动多样,可以让留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学生一起度过,增进友谊。

无论是课堂上对知识的共同渴求,还是生活中的一起欢笑和成长,各国同学之间建立友谊,享受大学时光,形成了人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链接】国际文化节(ICF)

在每年的秋季学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及留学生办公室主办的国际文化节都是一场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参与的盛会。2013年10月13日,以“青春Blooming Days”为主题、以“趁年轻 Now or Never”为口号的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拉开序幕。世界各地的服饰、美食、音乐、表演等汇聚明德广场,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参与了本次国际文化节风情展的展示。

自2000年起,IDEA国际发展交流协会就在学校国际交流处及留学生办公室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节”,后来更名为“国际文化节”。十三载时光荏苒,在留学生办公室和每一届学生的不断努力下,国际文化节已成为了人民大学校内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文/青年人大记者 黄圣淳 符策旭 王晓瞳

【注:原文转自青年人大】